第三部分:歸零,讓我們從頭再來 保持歸零心態(tài)
"這樣的慶功會,在我做運動員時每年都開,幾乎每次我都要上臺講話。但當我回到臺下,我總要告訴自己:成功只代表過去,未來要從頭開始。過去做運動員我時時告誡自己忘掉過去的榮譽,輕裝上陣,現在做企業(yè)我也是這樣要求大家:上市只代表過去的業(yè)績,而未來還有更大的挑戰(zhàn)要面對。"對于
李寧及600名李寧人來說,2004年是值得慶祝的一年,經過15年的努力和7年的等待,公司終于成功上市。但是,在2005年的春節(jié)年會上,李寧作為董事長在臺上所講的不過是上面這一段聽上去"毫無激情"的話。
"讓我們從頭再來",李寧經常愛說這句話。每一塊金牌都是從頭再來,從運動員到商人,對李寧更是從頭再來。正是抱著一種"一切從頭再來"的歸零心態(tài),李寧才能一步步超越自己,超越過去。
只要肯學,什么都有可能
很多人認為李寧的成功,得益于他的明星身份,得益于中國體育產業(yè)正處于發(fā)展初期,李寧從未遇到過強勁的商業(yè)對手,得益于他遇到待他如父親般的李經緯以及后來的劉紀鵬等專家……總之,人們會認為李寧的成功有著某種僥幸的成分。但是,只有李寧本人和他身邊的人才知道,從運動明星到成功商人,李寧做了哪些努力,付出了哪些辛苦。從一頭青絲到兩鬢斑白,只有一個原因:累。
接觸過李寧的人都知道,李寧勤奮、本色,既沒有大明星的架子,也沒有大老板的派頭。公司研究工作,有時延至凌晨兩三點,第二天,別人可能稍微多休息一會兒,李寧卻幾乎從不睡懶覺。公司有了盈利,李寧并不講究吃喝,方便面、大排檔,都是出差時李寧經常光顧的食品和就餐去處。他最感愜意的,是與公司三五同仁找一處清靜所在,要幾杯啤酒,邊喝邊聊。聊得最多的總是公司的發(fā)展。
"李寧十分好學,十分謙虛。"劉紀鵬盡管后來沒有再和李寧合作,但在談到李寧時依然充滿贊賞,"當時我們常常在一起交流,他很尊敬地稱我為老師,向我請教一些股權改革方面的事情。我們一起談人生、談理想。那時我就感到李寧是一個很有理想的人。"在李寧的成長過程中,他得到過多位"師傅"或"老師"的言傳身教,從健力寶創(chuàng)始人李經緯、股改專家劉紀鵬到北大光華教授王亞非等人。
李寧一直深感學習之重要。"我以前練體操,是從一點點都不會到世界冠軍的。記得1978年恢復在奧委會的合法席位,1979年參加世界體壇錦標賽,我還沒有進國家隊。我們的隊伍為了去參加比賽,到日本訓練。1979年再往前推20年、30年,我們派隊伍到蘇聯請教練告訴我們什么是體操、單杠、訓練。1982年我成為世界冠軍,拿6塊金牌。我相信,只要肯學,什么都有可能。"
"我不在乎爬多高的山,關鍵在于要擁有爬山的能力。"1998年,年滿35歲的李寧進入北京大學法律系攻讀,此后4年,李寧與一群比自己小10多歲的同學一起上課、上自習、復習考試、到食堂吃飯……李寧與普通同學一樣,每天背著小書包上課、記筆記、背法條、課堂討論、期末通宵熬夜地復習、考試。
2000年,正在北大法律系念大三的李寧又報考了北大光華管理學院EMBA班,并于兩年后順利畢業(yè)。"他是一個真正讀書的人,李寧不是來混學位的,而是出于工作需要,他一邊啃著快餐一邊讀書,非常辛苦。"北大光華管理學院EMBA中心王亞菲老師,對李寧的讀書精神非常贊賞。"他跟一般運動員不一樣,跟一般的世界名人也不一樣,他非常用功,非常向上,對自己的前途把握有自己的理解。"他的同班同學高廣彬說。從合作伙伴到競爭對手,李寧對所有可以學習的對象都抱著一種謙虛求教的心態(tài)。
天生膽小,不靠膽色,靠訓練!
也許在普通人心目中,過去的"體操王子"似乎是神話中的人物。李寧自己卻很清楚,自己只是一個認定了方向就不輕易動搖的平凡人,"我天生比較膽小--從前訓練不怕后空翻、最怕前空翻,因為看不到地;已經是世界冠軍了,但在大賽中仍然堅持要有教練在旁保護,才肯做難度動作。"李寧認為自己之所以能在賽場上取得成功,不靠膽色,靠訓練!
"體操比賽不是直接的對抗,沒有身體的接觸,每一個運動員都是努力讓自己更完美。我一直也在把這種理念帶到我的公司。"在這一場市場才是最終裁判的商業(yè)競爭中,李寧要做的依然是--讓自己更完美。在將自己對運動的理解、執(zhí)著與追求打造為李寧品牌文化的基礎之后,現在的李寧更多地扮演起一個大股東、一個董事長的角色。